今天考研方面的内容由太谷教育信息网小编为大家分享:
2014经济学考研辅导: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4)
小编提醒考生: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机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因此,大家在备考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最好多看一些现实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巩固知识。下面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案例。
重复建设:调整结构的障碍
案例提示:
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在纺织业、汽车业等表现尤为严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制约着经济效益的提高。重复建设本质上是一种非正常竞争的结果,双向弱调节是酿成重复建设的根本原因。
一、近年来重复建设的主要特征
1.重复建设浪潮所波及的部门和行业比较普遍。企业个数增长率超过22.8%(1985年较1980年全国工业企业个数增长率的平均值)的11个部门和24个行业,几乎都存在重复建设的 现象。
2.加入重复建设浪潮的产品品种多、范围广。涉及到的产品不仅有人们较熟悉的耐用 消费品,而且有机电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等等。
3.重复建设在地区之间出现的时间相近、频率相近,而且往往以地区为中心,各地区结构趋同化越来越严重。例如,80年代,各省、市、自治区竞相发展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卷烟等行业,绝大部分企业达不到经济规模的起点。这一浪潮尚未完全平息,竞相发展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电子琴等耐用消费品的新浪潮又平地而起。近几年出现的棉纺热、轿车零配件热,也都是全国范围的。重复建设往往以地区(省、市、区)为中心,向本地区辐射。辐射所达到的区域行政级别与项目的投资额大小成正比,越往下项目所 需的投资额越小,如小酒厂、小炼铁厂、小化工厂、小烟厂在县级遍地开花;而化工类的中型厂、机械加工厂等则在中等城市、地区专署这一级铺摊子;彩电、冰箱、汽车等在省际之 间竞争。
4.重复建设上得快、下得猛,一浪接一浪,持续不断。
二、重复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纺织业
1.背景材料
1978—1988年我国纺织业中的大头——棉纺织业,经历了1978—1982年的稳步增长时期,1982—1984年的衰落时期和1985年—1988年的再次高速增长时期。在此期间棉花生产出现了大的波动。因此从1982年以后,棉纺业的波动以及以后引发出的各种原料大战,都与棉织 业发展和棉花生产波动有直接的关系。
2.重复建设情况
1985年以后的棉纺业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军”。一个“方面军”是乡、镇、村办的纺织企业。如1985年乡镇村办纺织企业产值比1980年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385.6%,而同期全国纺织企业仅增长51.1%,其中大中型纺织企业增长29%。另据统计,乡镇村办棉纺织企业个数1984年相当于纺织系统的175.32%,到1985年就上升到192.62%,实现工业总产值1984年占纺织系统的6.5%,到1985年上升到9.91%。乡镇村办纺织企业占全国纺织工业比重已由1980年的3.5%提高到1985年的19.54%,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乡镇村办纺织企业多是远远低于合理经济规模的小厂,因此,使全国纺织行业的企业平均规模降低。乡镇村办纺织企业的过快发展使我国纺织工业原料供给出现了畸形结构。第二个“方面军”是各省(市、区)政府建立的各种纺织厂。1985年以后各地计划外小纱厂蜂拥而上,江苏、山东、河 北上的最快,不生产棉花的广东省也迅速发展起一批小纱厂。
加工能力的迅速扩大,使纺织业的原材料供需缺口达到20%左右。1989年全国纺纱能力已达到3150纺纱锭,全部开工可加工棉花近亿担,而1989年全国产棉才8000万担。除棉花外还有苎麻、蚕茧、黄麻、羊毛等。于是争夺原材料的大战就不可避免了。结果占全国纺织业总产值44.1%,实现利税54.5%的大中型纺织企业(1985年统计企业个数只占3.7%),吃不饱,影响了效益的发挥。据统计,京津沪三大纺织基地在1989年棉花年度的头一个月里,仅得到应供应棉花的55%左右,黑龙江、吉林、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四川及沈阳、哈尔滨、重庆等17个省和计划单列市棉花实际进货不到计划的40%。各地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 ,对国家计划调拨的棉花层层封锁、克扣。
3.后果。
纺织业的重复建设对其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首先,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加工能力过剩。据分析约有25%的加工能力过剩。其次,使产业组织结构恶化,规模效益 丧失。再次,导致原料大战。
(二)铝加工业
1.基本状况
改革以来,我国铝加工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与1978年相比,铝材年产量翻了两番多,大大超过了同期全国工业的增长速度。这对于迅速改变传统体制下我国铝加工力量薄弱的状况,满足日益扩大的铝材社会需求,保证和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减少进口等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盲目性。据分析,我国铝材生产耗铝量一般占总耗铝量的70%,若以此为标准,1986年我国国 内生产原铝量为54万吨。可供铝材生产用铝量40万吨,而该年度我国铝加工行业生产能力为8 5万吨,加上20万吨的铝电线电缆,共100多万吨,大大超过了实际原铝生产量。1985年我国铝加工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约为72%,而1986年下降为59.24%。
目前,铝业面临一个十分严 峻的现实,一方面,近年来企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积累效应将使目前已经超过原料生产供应能力的加工能力更加扩大(据统计,1986年铝加工行业在建设生产能力为37.82万吨,加上原有生产能力,行业总生产能力将为122.83万吨,约是现有原铝供应能力的3倍),原材料短缺矛盾将更加尖锐:另一方面,原已形成的铝材需求市场将可能会缩小,企业之间为争夺产品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正是近几年铝业发展中出现了全国各地 不分条件、不顾合理经济规模的重复建设浪潮。
2.铝行业重复建设的特点
(1)扩张速度快,此起彼伏。铝行业可分为铝材、铝盘条和铝基钢带三大类,其中铝材又可分为板、带、排、箔、型、管、粉、线、棒、锻件等10种。从1980年以来,我国铝加工业在三次相继出现的型材、板材、箔材投资高潮带动下,进入了一个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的发 展时期。
(2)生产集中度低,几乎全部达不到合理经济规模。
(3)企业“全能化”、“大而全”、“小而全”是目前我国铝加工行业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铝型材加工模具是由专业化的模具厂制造,而我国铝加工企业大部分有自己的模具分厂(车间)。国外的大型铝工企业年产量为20万—50万吨,我国大型铝加工企业的年产量只有几万吨。日本铝加工业人均年产量为100—200吨,美国为200—300吨,苏联50年代期间为10吨,而我国最大铝加工企业——东北铝合金加工厂人均产量只有40吨 多。
2014经济学考研辅导: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4)
太谷教育信息网(Sxtgedu.net)专注教育信息,涵盖范文,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