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考研方面的内容由太谷教育信息网小编为大家分享:
心理学专业考研:社会心理学笔记(18)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考研的重要一部分,需要考生认真的去掌握。小编和广大考生分享社会心理学笔记,针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为大家进行点拨,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下面我们来看学习一下。
第五章社会态度及其改变第五节关于“态度形成”的理论
1、学习论——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 两种强化:正与负。青少年:同伴赞许(强化)的作用比父母反对的作用要大得多
◆ 模仿学习:初级学习形式。从态度的外部特征(言谈、举止)——态度的内涵(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格等)
◆ 鉴别学习:掌握了社会规范,形成了自己的评价系统之后。
2、诱因论
观点:态度的形成是人们权衡利弊的结果;外部诱因的强度决定人最终的态度。
1)认知反应理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
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 ,1968、佩蒂等(R.E.Petty,T.M.Ostrom & T.C.Brock),1981人对沟通所作的反应受个人思想的制约,这些思想(即个人的评价、认知)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是否改变态度。
2)期望——价值理论
◆爱德华的期望-价值理论,1954,《决策理论》,认为态度即是决策的结果,决策是深谋远虑的结果,同样,人的态度形成过程也是个人为得失深谋远虑的结果;态度形成过程是理性的主动决策过程,而非学习论那样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3、认知相符论
观点: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信念、态度,或否定其它观点与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1)海德(F.Heider)的P—O—X平衡论
◆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个人处于不平衡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动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态转化成平衡态。
2)纽科姆的A—B—X模式T.M.Newcomb,1961,1968
此模式同于海德模式。
3)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汀格1957
◆当人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和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紧张。
由认知冲突引起的内心不自在的状态,称作“认知不协调”现象。
◆认知不协调引起态度的改变
◇ 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当中的一个(行为意向、行为的改变或观念的改变)
◇ 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者或两者的重要性与强度
◇ 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新理由
◆“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L.Festinger & J.Carlsmith,1959
◇ 实验结果:高奖赏组和控制组很少有人撒谎;低奖赏组被试则大多认为工作有趣、愉快。◇结果解释:认知失调则认为,高奖赏组以辩解性理由调整认知不平衡(高报酬使之没有了撒谎的理由);低奖赏组找不到不撒谎的理由(工作本来无趣,报酬又低),认知不平衡产生,于是改变了态度(由对工作的不满——满意)。
态度的测查
1、总加量法2、社会距离尺度法3、语义分析法4、投射法5、生理反应法
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记忆上面的内容,把握好社会心理学的每一个章节重点要点,争取为心理学专业考研打好基础,赢得一个理想的分数,加油!
心理学专业考研:社会心理学笔记(18)
太谷教育信息网(Sxtgedu.net)专注教育信息,涵盖范文,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