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由太谷教育信息网小编为大家分享:
慈善管理专业介绍_什么专业值得选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行业持续升温。今年2月,山东工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成为首批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进入了新阶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慈善管理专业相关介绍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www.peixunjia.com
慈善管理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公益慈善行业基本知识,具备设计和管理公益慈善项目,进行品牌传播、慈善募捐的能力,具有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公益慈善项目策划、执行与评估、公益传播、资源开发与筹款、慈善救助、社团会员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就业方向
面向劝募员、社团会员管理员等职业,公益慈善项目设计与管理、传播与筹款、慈善服务等岗位(群)。
3、主要专业能力要求
具有自觉遵循公益慈善价值观和伦理的能力;
具有针对某特定社会问题与服务对象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的能力;
具有设计、组织、执行和评估公益项目,进行品牌传播、慈善募捐和社会政策倡导等活动的能力;
具有熟悉和执行公益慈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的能力;
具有撰写公益慈善管理工作各类应用文书的能力;
具有在公益慈善管理工作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
专业基础课程:公益慈善基础、管理基础及应用、实用社会学和中国社会问题、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基础、公益慈善政策法规与标准、社会工作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志愿服务与管理、公益项目设计和管理、公益传播与品牌建设、慈善组织筹款实务、社会工作实务、公共事业管理。
实习实训: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进行公益项目设计和管理、公益传播、慈善募捐等实训。在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进行岗位实习。
慈善管理专业的优缺点
慈善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慈善事业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以下是慈善管理专业的一些优缺点:
优点:
社会价值:慈善管理专业致力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福利。选择慈善管理专业可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综合能力培养:慈善管理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管理学、社会学、公共政策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管理、项目策划、资源调配等方面的能力。
职业发展:慈善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非营利组织、基金会、社会企业等机构中有广泛的就业机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对慈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缺点:
竞争激烈:由于慈善管理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吸引力,竞争压力可能较大。需要具备对公益事业的热忱和专业素养,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薪酬水平:相对于商业管理等专业,慈善管理专业的薪酬水平可能较低。这是因为慈善事业本身的特殊性,组织的经济来源和管理机制有限。但对于追求公益事业、心怀报国情怀的人而言,薪酬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
慈善管理专业值得选择吗
是否值得选择慈善管理专业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如果你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愿意为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慈善管理专业是一种有意义的选择。但同时需要认识到,这个领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有强大的毅力和适应能力来应对。重要的是自我评估和深入了解该专业的特点,以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兴趣的决策。
慈善管理专业怎么样
继今年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两所高校开设慈善管理本科专业后,目前两所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招生工作。慈善管理本科专业获批系我国首次,此次招生亦是首次。
慈善管理专业的设立不是孤立事件,其背后是我国公益慈善行业的整体成长和不懈努力,凝聚了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十年探索成果,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大事件。这不仅标志着公益慈善正式成为国家充分鼓励、年轻人可以期待的职业发展领域,同时也意味着公益慈善行业发展和知识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正式步入专业化发展轨道。
公益慈善事业大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新阶段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我国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丰裕社会”,如何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如何选择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新时代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而公益慈善正是这样一条创新财富和个体价值的路径。
然而,专业人才匮乏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根据民政部发布的《“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2025年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数将达1250万人,然而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之外的重要就业领域知之甚少。2016年,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提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此番两所高校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获批是该法颁布以来慈善教育最重要、最实质性的进展,有望推动全社会关注到这一发展中的职业领域。
我国公众对公益慈善的广泛认知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发生的红十字会的负面事件在客观上促成了公益慈善行业的集体反思和在高校进行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此次两所高校慈善管理专业的正式设立可谓瓜熟蒂落,代表着完整的慈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值得期待。
不过也要看到,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在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存在不同于西方的制度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因此中国慈善专业教育发展仍然面临学科基础薄弱、本土化知识生产不充分、社会认知度低、就业吸引力偏弱等现实挑战。相关高校必须与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各界协同起来,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突破。
一是加强本土知识积累,夯实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虽然是以社会分工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其根基却在研究及学科发展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国内现有公益慈善教育涉及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工作乃至法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学科基础和知识体系庞杂、缺乏共识。此外,相对核心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创新创业”等课程,都还主要借鉴国外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甚至案例,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情景。鉴于此,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学者必须协同起来,在尊重各自学科特色的同时,共同构筑慈善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体系。教育者与实践者也必须联合起来共创知识,方能使课堂上的慈善知识真正能滋养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是强化慈善通识教育,提升全社会的慈善和社会创新创业意识。慈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教育发展除需要教育供给者增强“内功”外,还需要主动培育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和生源基础。有基金会曾同时发起支持高校慈善通识课程建设和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经验表明两类教育的系统推进产生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前者通过较小的成本即扩大了慈善教育师资队伍并提升了学生、大众对公益慈善行业的认知,后者反过来又为受前者影响的青年人提供了职业成长路径。未来,还有必要将慈善通识教育进一步推广至中小学的德育体系,或与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公益或以公益为目的的创新创业进入主流,真正成为青年人可以为之奋斗的志业。
三是选人、育人、用人全过程保障,提升慈善专业教育的吸引力。当前公益慈善就业吸引力不充分,要增强专业教育的吸引力还必须在前后的招生、就业端同时发力。一方面选拔到那些真正富有同理心、对公益慈善有兴趣和内在追求的学生;另一方面要与行业建立起“订单式培养”等用人机制,并与政府、行业一起改善公益慈善从业者的职业环境,让受教育者学有所用,享有与其他就业领域对等的人才政策和有竞争力的薪酬。
高考志愿填报选择专业技巧
技巧1:了解自己
在这种各种信息交织的时刻,应该更多地尊重学生内心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家长做一些理性的引导,而不是替学生决定专业往往更为重要。因为,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生上了家长为其选定的或盲从专家推荐的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入学后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甚至留级退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技巧2:获取信息
考生家长还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考生家长都不是专业人士,面对数量庞大、专业名称各异的专业时,特别容易仅从字面上的意思去推断和猜测。所谓专业的内涵,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有时名称相近的专业往往内涵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一些新兴专业,家长考生甚至社会大众都不是很了解,经常发生填报志愿时,考生家长武断猜测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报错志愿。
技巧3:不钻牛角尖
专业填报时考生家长的心理建设必不可少,要给自己一点选择专业的空间和时间,不要过分追求某学校的某个专业,要把自己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先列出来,根据其历史录取情况和报考期望程度综合排队。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分数和能力,不要盲目追求“高新热”,白白浪费了专业选择的机会。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展大类招生,即开展通识教育,入学后也还有转系转专业的机会。
太谷教育信息网(sxtgedu.net)专注教育信息,涵盖范文,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