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教育信息网资讯大学内容页

丁钢的学术成果

2023-06-08 14:47:52大学84

太谷教育信息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高考志愿、大学报名入口、成绩查询、志愿填报、高考复习等相关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您!

主持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全球化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与政策研究”、“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探索”、等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和重点研究项目。

学术专著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修订重版插图本),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

《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书院与中国文化》,与刘琪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中国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

主编著作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

《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

《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中加合作上海工作坊》,与王枬共同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聆听新知: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创新计划》,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聆听世界:多元社会中的教育领导》,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

《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书中章节

“教育叙事研究特点和应用”,载郝文武主编《教育学人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53-129页。

“教育 文化 社会”, 载丁钢主编《聆听思想: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经典演讲第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4-409页。

“教学技能、方法与教师专业素养”,载丁钢主编《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45-70页。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教育叙事探究”,载《聆听前沿: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14-45页。

“我与教育文化研究20年”,《中国教育科学规划回顾与展望:从“六五”到“十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50-562页。

“检视中国基础教育当中的性别弱化”,载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0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优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北京,2004年。

“序论”,与周勇,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8。

“民族化与国际化:中国教育的世纪转捩”,载丁钢主编《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页178-195。

“新的选择:中国大陆师范教育趋向探析”,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编《愿景与承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范教育培育》(台湾:台湾书店,2000),页39-52.

“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行动策略”,载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页149-155。

“中国道德教育的源流”,载钟启泉、黄志成编《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页33-40。

“近世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族经济与教育”,载丁钢主编《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页3-25。

“文化与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兼谈反传统主义者的缺失”,与傅铿,载刘海虎等主编《教育——跨世纪工程的思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页46-62。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载张瑞璠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页291-405。

“中国宗教教育问题”,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45-161。

“文化和教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代前言)”,载丁钢主编《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页1-7。

学术论文

“把握教育本质培养未来教师——卷首语”,《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13年第 期。

“教授治学的边界及其作为”,《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湛江),2013年第4期。

“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3年第5期。

“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现代远距离教育》(哈尔滨),2013年,第1期。

“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与毛毅静,《教育研究》(北京),2013年第1期。

“教育史研究的知识图景”,《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2年第11期。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丁钢等,《教育研究》(北京),2011年第3期第3-12页。

“校长培训基地专业规范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10年第24期。

“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探索与争鸣》(上海),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第111-112页全文转载。

“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瓶颈问题”,《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9年第9期“时评”栏。

“教育叙事练习:从生手到熟手”,《中国教师》(北京),2009年第15期。

“叙事范式与感知:教育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北京),2009年第5期。

“隐藏的文化”,《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09年创刊号。

“教育学学科问题的可能性解释”,《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2期。

“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8年第1期。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8年第3期。

“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2008年第1期。

“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长沙),2008年第1期,10-16。

“教师教育的使命”,《当代教师教育》(西安),2008年第1期。

“历史叙事的辩证”,《史林》(上海),2007年第2期。

“教师教育研究数据与政策分析”,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北京),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6年第8期。

“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大连),2006年第6期。

“日本殖民教育与香港:一个比较分析”,《教育评论》(福州),2006年第6期。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与周勇,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第1-37页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释”,《教育展望》(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中文版),2005年第1期(总第133期)。

“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2005年第12期。

“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探索与争鸣》(上海)2005年第11期。

“教师的专业领导:专业团队计划”,《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10期。

“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访谈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4年第9期。

“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与岳龙合著,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页1-70

“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选择与失落:一个比较视角”,《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4年第3期。

“教育与日常实践”,《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课程改革的文化处境”,《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1期。

“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4年第4期。

“教育对话:生活质量与优质教育”,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教育创新的突破点: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思想·理论·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同侪互助: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课程与教学》(台南),2003年6卷2期。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2003年第1卷第1期。

“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与岳龙,《探索与争鸣》(上海)2002年第5期。

“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发展:1978-1998”,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页163-205.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北京:《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页50-53.

“走向2010年的上海基础教育行动策略研究”,《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

“中小学校长的双重专业角色与培养”,《中学教育》(上海),1997年第5期。

“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海教育》,1997年第1期。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大学——访加拿大海霍教授”,《全球教育展望》(上海),1997年第2期。

“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

“要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10期。

“全部入高中: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抉择”,《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6期。

“民办学校何去何从”,《探索与争鸣》(上海),1996年第5期。

“域外中国教育研究:一个待关注的领域”,《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上海),1996年第5期。

“国外学者谈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6年第1期。

“来自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中国高教的改革与行动建议”,《教育发展研究》(上海),1996年第1期。

“西方学者论朱熹及新儒家教育”,《教育研究》(北京),1995年第7期。

“域外评论:早期儒家教育的历史内涵”,《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5年第6期。

“域外书院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海),1995年第4期。

“儒家教育现代性的域外探索”,《教育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3期。

“书院精神与中国现代大学的民族性”,《高等教育研究》(武汉),1995年第3期。

“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探索与争鸣》(上海),1995年第1期。

“传统文化在人文课程设置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12期。

“建立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师教育研究》(北京),1993年第2期。

“少数民族与书院述略”,《民族教育研究》(北京),1992年第4期。

“传统与创造:论书院与学术文化的推进”,《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上海),1992年第2期。

“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教育评论》(福州),1992年第02期。

“略论教育传统与变革”,《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年第2期。

“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教育史研究》(北京),1992年第1期。

“新的选择:教育区域推进论”,《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1992年第1期。

“书院与后期儒学的推进”,《孔孟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63期。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建构”,《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1992年第5期。

“作为智力活动的德育”,《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90年第1期。

“先秦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品格的建构:儒道心理思想之比较”,《心理科学》(上海),1989年第2期。

“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9年第11期。

“魏晋南北朝佛教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及其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长春),1989年第6期。

“寺院和书院的组织:一个比较研究”,《内明》(香港),1989年第205期。

“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乐教研究”,《教育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教育评论》(福州),1989年第1期。

“乐与乐教溯源”,《现代教育论丛》(广州),1989年第1期。

“关于建立教育银行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8年第5期。

“关于我国教育目标和体制改革之探讨”,《社会科学》,1987年第12期。

“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

“儒佛教学制度之比较研究”,《教育评论》(福建),1987年第3期。

“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构、特性和文化的关系”,《教育研究》(北京),1987年第12期。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质疑——教学主体的再认识”,《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987年第3期。

“近代中国的居士佛教”,《内明》(香港),1987年第184期。

“当代中国的哲学变革”,《学术月刊》(上海),1985年第4期。

“廖平治学观点的若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4年第6期。

英文论文

“NewTheoretical Approach Integrated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of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10.

“PossibleInterpretation of Disciplinary Issue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in China, Volume 4-Number 1-March 2009.

“Project-BasedOnline G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Jianxia Du, ByronHarvard, James Adams and Wei-Chieh Yu, in Lawrence Tomei ed. Integrating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to the Classroom,pp.188-202.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2007.

“TheQual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ce inChina”,in Richard M. Ingersoll ed, A ComparativeStudy of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Qualifications in Six Nations,Philadelphia: CPR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2007.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dership:Professional Team Proje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ISEA, Volume 34, Number 2 of 2006.

“Nation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wo Turning Point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s CenturyChina”, in G. Peterson, R. Hayhoe and Y. LU (eds.), Education, Culture andIdentity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Ann 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 Press, 2001), pp.161-186.

“Teacher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roduction”, in Ding, G.(Guest Editor).“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2001,No.2, Vol.4), pp.1-4.

“TheIntegration of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of Shanghaiand Jiangsu”, in Ding, G.(Guest Editor). “Symposium: Teacher Education anddevelopment in China”,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ng Kong: HKIED, 2001,No.2, Vol.4), pp.61-72.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China”,in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ed.), Curriculum Reform inHong Kong: Encounter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00), pp.1-5.

“The Shuyuan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RuthHayhoe and Julia Pan(eds,)East-West Dialogue in Knowledgeand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M,E,Sharpe,Inc,1996。

报刊文章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北京),2013年9月6日。

“20世纪上半叶哥大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文汇报》学人周刊(上海),2012年11月26日11版。

“从非均衡走向相对均衡: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新思考维度”,《中国教育报》(北京),2012年7月13日第6版《理论周刊 教育科学》。

“用新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海教育》(上海),2011年/4A。

“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下)”,《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8期。

“探究一种文化解释的中国教育理性——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上)”,《世界教育信息》(北京),2010年第7期。

“面向未来须先了解教育对象”,《文汇报》(上海),2010年4月11日。

“当代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教育史研究》(七卷本)”,《文汇读书周报》(上海),2010年4月9日。

“积极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解放日报》(上海),2010年3月25日。

“教育研究的叙事浪潮——对话丁钢教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9年7月22日第8版。

“让叙事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育参考》(上海),2006年第8期。

“专家视点:网络应是学习伙伴而非教师”,《文汇报》(上海),2006年7月22日头版。

“今日教师五题”,《教育参考》(上海),2005年第12期。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访谈录”,《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11期。

“怎样看待大学生公众形象”,与李宏图,解放日报2005年10月8日。

“把握国际前沿,实现引进教材本土化”,《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11月3日。

“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和对策”,与胡兴宏,《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年11A。

“现代学校的核心是服务”,《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2004年第1期。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10月21日。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构建新的学校文化”,《教育参考》(上海),2004年第6期。

“铸造中国教育研究的新纪元——访谈”,《中华读书报》(北京),2004年2月18日。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创新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广西教育》,2004年第1期。

“关切自身的课程改革”,《上海教育》(上海),2003年第11期。

“优质教育是一种优质生活”,《文汇报》(上海),2003年10月24日。

“生活质量是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点”(访谈录),《探索与争鸣》(上海),2003年第8期。

“文化教育的瑰宝”,《光明日报》(北京),2003年6月3日。

“学科的功夫在学科外”,《教育参考》(上海),2003年第2期。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教育参考》(上海),2002年第10期。

“提升中国教育的理论张力”,《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1月23日。

“面向21世纪的教学思想探索——第一次《教育论坛》活动综述”,《上海教育》(上海),1998年第4期。

“教育跨世纪的发展主题”,《中国图书评论》(北京),1996年第11期。

“国际中国教育研究概论”(上)、(下),《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0-11期。

“教育:免入误区”(访谈录),《南京日报》,1995年4月11日。

“教育发展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目标体系研究”,《教育研究信息》(上海),1995年第1、2期。

“我的治学经历和治学体验”,《教育评论》(福州),1990年第3期。

“现代化中的人格反思”,《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6期。

“人类学与都市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1986年第3期

“文化人类学”,《科学画报》(上海),1986年第2期。

译文

“叙事探究”(译文),《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3年第4期。

“尼赫鲁和甘地论教育──一种比较研究”( 译文),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第24卷: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台湾的道德教育”(译文),《上海教育科研》(上海),1989年第1期。

“《易经》与绘画艺术”(译文),《文艺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

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区别

1、生活与艺术人格·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阅读论稿(合著)·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3、三国演义之谜(合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

4、新编写作学(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发表论文(含评论)数十篇,近年的主要有:

1、我们需要良知与理性·当代中国研究,2002年第1期

2、青年干部的文化素质(光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音像出版社,2002年9月

3、启蒙与爱国·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9月28日

4、1968年和1978年别样的青春·中外少年,2001年第8期

5、略论文化素质的价值、内涵及其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3 期

6、这是一个优美的阙口·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5 期

7、言必称十七年与言必称传统·科技智囊,1999年第1期

8、真不希望这仅仅是一个梦·中国合作新报,1999年12月23日

9、最重要的是艺术良心·视点,1998年第3期

10、有话好好说·电视研究,1998年第8期

11、我们的创造精神哪里去了·北京观察,1998年第12期

12、重要的是清醒·方法,1997年第2期

13、人生的滑铁卢,人生的诺曼底·华人文化世界,1997年第1期

14、心灵的倾诉·人民日报,1997年1月24日

15、沈培艺与她的女·北京晚报,1997年1月3日

16、民间思想村落咏叹调·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2期

17、用真实的记忆伪造历史·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1期

18、把忏悔与反省作为自己的功课·青年报刊世界,1996年第1期

19、为了明天,要勇于忏悔·焦点,1996年第7期

20、批评之路:策略地加压·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1、建设市民化的商业伦理道德·大学生,1996年第7期

22、关于写作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3、江南才子的文化幽思·中国青年研究,1995年第4期

24、诗意的栖居·中国残疾人,1995年第11期

25、挺起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吉林日报,1994年10月15日

26、老三届的文化历史命运·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第3期

2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载《苦难与风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8、让思考更沉重、更具体些·载《雏鹰学飞》(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1、教育:我们有话要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实话实说的实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3、洗礼岁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4、中国新三级学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红帆·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5

6、苦难与风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雏鹰学飞·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

8、写作大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9、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区别如下:

习作性: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在大学阶段的前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要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学好专业知识和写好毕业论文是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就是运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作为专业人员写学术论文做好准备,它实际上是一种习作性的学术论文。

指导性: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学生为了写好毕业论文,必须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层次性: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相比要求比较低。专业人员的学术论文,是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表述科研成果而撰写的论文,一般反映某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文章的质量方面要求相对低一些。

这是因为:第一,大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撰写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第二,多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

第三,撰写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一般学校都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实际上停课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为十周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少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平时积累和充分准备写出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WWW.sXtgedu.NET太谷教育信息网专注教育信息,涵盖范文,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再来一篇
上一篇:自学考试如何申请答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