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由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分享: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7篇
《围城》这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和世故为主题的小说,旨在描绘当时特定空间、特定群体中的某些人的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大家来阅读。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1)
看完本书,思绪还是挺多的,只能边写边理了。
首先看完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恋爱和婚姻真是不同的。
恋爱的时候我们大多只能看见彼此的优点;恋爱的时候我们对彼此都有激情;恋爱的时候我们也特别敏感和任性,往往眼里融不进一粒沙子,不允许有任何的污点,不懂的包容,果断决绝,所以又容易错过。(例如方渐鸿和唐晓芙那段,两人开始互相写信收藏,男主一封信要反复读,但最后唐晓芙听信苏小姐的话误解方鸿渐,方鸿渐又误认为唐小姐对他死心而不做辩解,从此缘尽。)
结了婚,不仅能够看见彼此的缺点,而且这些缺点很可能会在柴米油盐的琐事里被放大;结了婚,很多浪漫都可能会被现实抹掉只剩下平凡;结了婚,很多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却总有人掺杂进来;结了婚,彼此都给了对方出气等伤害对方的权利,彼此那时都只能受气、消气、和解,忍无可忍也就散了。(方鸿渐和孙小姐婚后那段看了很揪心也感觉到很真实,两人与对方的亲人亲戚都难合得来,两人也为彼此在家人亲戚面前遮掩过,但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努力,两人还常为此吵架,一吵架就会捡对方最痛的伤疤撒盐。其实他们也有互相体谅的一面,但终是吵架的时候多,他们吵架的原因不外乎彼此的人际交往(与亲戚朋友的交际应酬)、工作、陪伴需求以及没控制好外来情绪把情绪带回家,他们缺乏的是沟通和包容。)
结婚还是要慎重,毕竟是一辈子的事,谁希望离婚再婚?以前人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但也有幸福美满的。现在我们有了爱情自由,还是希望找个有感情基础的人结婚,结了婚的人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和包容,再加点仪式感或浪漫。男主的婚姻就是被动的,然后彼此又缺乏沟通和包容,所以……
接下来就是几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啦。
方鸿渐作为主人公,是我见过难得的没有主角光环的一个。对他的评价,他的好兄弟评价的最到位,说他不讨人厌,就是没有什么能力。不务学业,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是他没能力的根源;虽然能力不行,也很懦弱和没有主见,但没有什么城府,比较真诚,人也就没那么坏,不讨人厌了。
他说过几句话有意思。一是,他结婚后感觉以前那个爱唐晓芙的自己,被鲍小姐引诱的自己全死了;二是,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
赵辛楣是本书中最正面的一个角色,他有才华也懂世故,重情义,婚姻女人看的透透的。他婚前唯一的一段婚前感情就是和苏小姐那段,和苏小姐青梅竹马,追了很多年,但却不是新郎,走的时候可能因为坚强还是怎滴比较洒脱,可后面看到汪夫人会说苏小姐的好、会说她像苏小姐,可见第一段感情,还是很难忘的。之后他结婚,是几乎完全理性的,没有很喜欢,也不讨厌,是省事的。
苏小姐,高文化好家境,有点高傲,高傲也不是特别不好,但她还虚荣(例如她享受被大堆男生争夺,通过侮辱报复别人体现自己等)。她对婚姻的态度不过是认为自己该找个人结婚了,她之所以追方渐鸿并不是因为多喜欢他,后来很快草草地答应了曹先生的求婚。
唐小姐,出场比较少,她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其实这种完美主义的爱情观或恋爱观也是不那么好的。两个人相恋或相爱,何必在乎彼此的过去,珍惜现在畅想未来不好么?
方小姐,她确实有点心思和心机,例如她可以说是略施心计地和方鸿渐成了婚,但我觉得一个人去追求自己的东西不伤害他人也没有什么。她有自己的工作,她也很细心,打理家做的也不错,倒是方鸿渐不成熟,生活不易,还意气用事丢工作,给她介绍工作还要面子不领情,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机会就想走,但方小姐也有点娇气和傲气,嫌弃方鸿渐原生家庭……
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进去了觉得不过尔尔,于是城里的人想出去,爱情,职业等等都有这种哲理。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2)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 有了局。本书也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 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书中,人们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似乎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 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这也是被围之城。而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 被围之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 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但是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 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围城人”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似乎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厉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 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熟悉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 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 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那样的“城”也许不再被“围”了吧。
你是否觉得围城给你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 城》,让人去细细地思考、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 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围之城何时才能结束?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3)
用了两个星期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钱钟书先生的文学水平太高了,我难以理解到大家所说的层面,不得不从网络上借鉴一些经验才能较好的理解这篇小说。
其实小说通过了方鸿渐的故事,写出了中国社会的市井百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小说的名字虽是“围城”,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有关围城的丝毫信息,直到后来,读了其他人的评价,才体会出,这围城是值得方鸿渐的爱情,在进去之前,拼命的想进去,但一旦迈入了围城中,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出来。克尔恺郭尔在《非此即彼》中说过:“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方鸿渐的爱情在我看来是个悲剧,一个本来玩世不恭的人在苏文纨和唐晓芙中选错了人,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无奈的和孙柔嘉结为夫妻,而求生路上也异常艰难。
美好的爱情是人人向往的,然而当你得到了爱情后却发现与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但你却已经步入了围城之中,尽管你再怎么努力的挣脱束缚,却还是困在围城中。当你慢慢的在围城中居住下来后,爱情也渐渐的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亲情,但你却依旧没有离开围城,你依旧羡慕着墙外面的人,外面的人也想进入城墙里。
也许题目的选取不仅仅是把婚姻比作了围城,它更是指着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我们一直在一个空间里绕圈,突然发现了更令人向往的空间,就费尽心思的进入了新的空间中,却依旧是不停的绕圈,又想去其他的空间,从一个笼子跳到另一个笼子,不停的重复,却乐此不疲。
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事业、家庭……它们都想一座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围城》不得不说是一篇极好的小说,我感觉一遍是不足以理解的,必须再读,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意义。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4)
无锡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40年代就引起轰动,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小说。
《围城》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原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幸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英,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琐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围城》初看让人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细看我觉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说。作品描写的不仅是方鸿渐的感情经历,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对工作、爱情、婚姻迷茫的心理状态。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5)
起初读起钱老先生的《围城》这部著作的时候,对我来说还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细细的去品嚼的时候才会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对于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和故事,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像电视剧一样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现实与理想虚幻两者之间飘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鸿渐”这个人物钱老对他的形象刻画以及性格表现可谓是淋漓精致。他是一个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缺乏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钱老笔中“围城”当中的一类人,平庸且徒劳的只会找寻解脱,思想上有了些许解放,但是行动上却跟不上,最终只会是徒劳无功,在可悲的“围城”之中永远地绝望下去,得不到解脱。
“围城”用的是一个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说“婚姻就像是围城”。方鸿渐等人就是困在这"围城”当中的人,对于钱老的《围城》有许许多多的经典语句,譬如:“一个人,到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些等等语句,有的是对于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一样,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以此来满足自己所达不到的欲望,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种实现不了愿望,却在精神上使自己满足的一种讽刺。对于婚姻来讲,没有用好的态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进入这“围城”之中,最后千疮百孔也逃脱不了。
最后《围城》写的是不断追求与追求后所带来的不满足和厌烦,用“围城”来比喻人类的“围城”困境,两者之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欢乐,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于我们的人生所事一样。对于人生上的困境来说,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以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去面对,我想这就是钱老给我们的启示吧。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6)
其实《围城》里早就告诉我们如何破围城之局!
近来读完了钱钟书的《围城》,颇有些感悟。我们常说人人都是方鸿渐,亦说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围城,好似这是我们永远也逃脱不了的宿命。我细细回想,或许《围城》已经告诉了我们如何打破围城之局。
“围城”的意义最早是在书里描写的一次聚会上被提及的。赵辛楣邀请了苏小姐、褚慎明、董斜川一同叙旧,并托苏小姐转邀方鸿渐前来,推杯换盏之间聊到哲学,聊到罗素,又聊到罗素的婚姻(看着这个聊天话题轨迹真是哭笑不得)。
在这个话题下,褚慎明说:“关于Bertie(罗素)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是说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方鸿渐彼时并不知道这句俗话,或者也并未想过何为围城。这时他已经经历了与鲍小姐的萍水相逢,与苏小姐来往了起来,还认识了唐小姐,就是他魂牵梦萦的心上人,他的困顿在于如何拒绝苏小姐,求爱唐小姐。再后来,他向苏小姐表明了自己拒绝她的心意,苏小姐却又将他过去的一些“情史”讲与唐小姐听,唐小姐和他阴差阳错之间就此决裂,可称为“两败俱伤”的下场。
后来方鸿渐受辛楣的帮助,在三闾大学谋了个职位,和辛楣等人一同前往学校,在途中二人又聊到了婚姻,但不止于婚姻。辛楣说,他日后绝不再爱“大学出身的都市女人”,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并觉得恋爱无须在人生中占据太多位置,毕竟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的生活。辛楣还说,假如这一次娶了苏小姐,此次三闾大学之行恐就不可成真了,会被她逼着去她爱去的地方。
方鸿渐惊奇地问:“你真爱到三闾大学去么?我佩服你的精神,我不如你。你对结婚和做事,一切比我有信念。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不知道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有信念”,凡事莫要逃避,莫要被推着走,要明白自己做出选择理由和意义,这是破局的关键。其实仔细回想方鸿渐的经历,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是逃避,或是被局势推着走。例如前文所说的他很希望去三闾大学,真正的原因是他在银行的工作保不住了,而他又方才情场失意,想要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他哪来的去三闾大学的信念呢?所以他才会在途中越想越乏味,可他继而没有勇气回到上海,他也没有回到上海的信念。在他的婚姻里亦是如此,他和孙小姐结婚后感到婚姻其实不过尔尔,但这不过尔尔是因为他丢失了过去对爱情的追求,被孙小姐、被谣言推着走。没有信念,他可得过且过,所以才会不断的摇摆与回头,深陷围城无法破局。
我们很多时候的确是方鸿渐,特别是在这个红灯酒绿、碎片化的生活里。我有时候问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读研?为什么要找工作?常常发现自己找不出什么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反而给过去的人生不断地做假设,假如我当时没有读研……假如我当时没有去工作……假如……其实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总喜欢给自己的过去做假设,却很少假设未来呢?除了过去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信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去正视经历本身的意义。但凡我们懂得正视经历,也不至于只会活在对过去的假设里,也不至于在未来更多的选择里没有信念。起起伏伏,但是都一定要记得自己的选择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了,褚慎明在那一次聚会时还说过一句话:“不管它鸟笼罢,围城罢,像我这种一切超脱的人是不怕围困的。”作者:霍霍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7)
在罗老师的推荐下,我近几日看起了《围城》。看着的时候,罗老师忽然问起钱钟书的老婆叫什么来着?我竟然一时发起了傻。大概是19年3月的时候我一个人坐火车去了湖北松滋参加张玲玲的婚礼,那会在火车上就看了两本小书,去时看的《我们仨》,返回时看的《小寂寞》。罗先生这么一问,我完全没想起来写《我们仨》的杨绛就是写《围城》的钱钟书的老婆,我大概看了一本假的《我们仨》。
罗老师的这本书其实名字不叫《围城》,而是一本钱钟书文集,罗老师买于20__年,书中文字很小,也上了年纪,开始泛黄了。我是1月4日晚上开始看的,当晚就看了第一章。第二天来到单位,想到华姐那就正好有一本《围城》,想想罗老师那本书的字还是太小不太受得了,于是就借了华姐那本来看。在单位看一本在家看一本,居然在昨天晚上看完了,差不多花了三天的功夫。
看完全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然原因并不是这本书有多吸引我,而是这本书跟我料想的不一样。
其一,人物性格与我料想的不一样。记得在《我们仨》中,我记得书中说他们夫妻二人都是专心研究学问的人,在我心目中就等同于书呆子,而书呆子多半是注意不到现实世界的,然而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也好,孙柔嘉也罢,一个个都很生活化。以致于看到孙鸿渐回国后,在苏文纨的引见下今天跟这个聚聚,明天跟那个聚聚,谈论的尽是些没意义的话题的时候,我差点都要弃书不看了。
其二,夫妻关系的描述与我料想的不一样。在《我们仨》中,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没有什么波折,而且相濡以沫、相敬为宾,很是让人羡慕。但是在《围城》中,方鸿渐与几乎每一个女人的关系都超出了我想象。我原想作者写作的故事就是现实的投影,但想不到基本快到反面去了。方鸿渐稀里糊涂又顺利成章的交往了这么许多个女人,然后居然跟一个不讨厌的莫名其妙地订婚了,婚后居然为了这么些事情吵闹不断。这不就是作者婚姻生活的方面吗?
其三,书中故事与我之前料想的不一样。《围城》中被传诵最久的不外乎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于是我认为这估计是一本讲婚姻的书,讲不结婚的人如何想结婚,结了婚的人如何想离婚。但是看了全篇,发现只有到了最后才讲的婚后的生活。
于是,看完全书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我认为通常一本好书,必是让人反思,给人启迪的,这样才可能经典咏流传。于是我按照平时的习惯还是去翻看了豆瓣书评,吸取别人的精华。果然是经典,豆瓣评分9.2分。可是认真看了好些书评,我却找不到共鸣。转而查看百科《围城》词条,我愿意接受里面说的这句评价: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封建遗老方遯翁不用说了,就是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旧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个层面则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
居于以上的评价,我想还是我的领悟能力有限,我愿再往深里往细里品味这本书。
云课堂(sxtgedu.net)专注教育信息,涵盖范文,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