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无声告白》读后感3500字
没想到这本书,会让人看得难受!不禁问自己,一言概之不就是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么?至于这么纠结……思考片刻,如薄雾中寻一旧物,你的好奇心让你走上前,就是要一探究竟!发现它并不简单是个家庭教育的故事,故事中或多或少有我们熟悉的故事,启发我们要去解放自我心智,打破他人不切实际的期待,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算不上不幸,或者说无力选择!我从小就按部就班走上一条并不孤独的道路,如你如千千万万同样的人——上学。绝大多数的我们或多或少背负着通过读书来改变宿命论,我们被教导要好好读书,父母这么辛苦全部的指望就在你身上,你是家庭的希望……诸如此类论调,我们并不陌生!未能幸免,我也曾被这些论调灌溉,但不幸中的万幸,我的父母更多告知我的是:通过读书,去更远你想去的地方,过你想要的精彩的人生!
…………………………………………………
以下是华丽分割线,个人经历可以跳过
…………………………………………………
小学六年拿了12张“三好学生”,每次拿回家一张奖状,父母喜笑颜开,我就完成一件任务,同时意味着得到整个假期的优待,彼时年少,没考虑太多,只要不用假期补习,自由玩耍,就万事大吉。初中时,成绩偶不稳定,父母也没太多责备,同样没有补习班,只是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初三那年和班主任对着干,但还是不负期望考上省示范高中!高中基本属于放养状态,虽时不时被提醒——考大学是头等大事,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被格外提醒也无妨,反倒是,母亲一改常态,动不动关心下身体,但凡逮到机会也会八卦我的情感问题!至今仍记得第一次月考999/1500 ,母亲被请到学校,面对班主任母亲的尴尬以及我的愧疚,回家路上,母亲调侃,“不错啊,反正是三位数里最大的!剩下的看你自己考虑,多想想走到今天你自己为了什么!”高考过后,和母亲唯一大的争执就是学校报哪里,我坚持去沿海,她坚持留疆内,小爷当初正年少,怎能轻易舍弃花花世界,愣是在志愿截止之前三个小时,把厦门的学校放在第一志愿,结果就是,如愿以偿,母亲脸上自然是愁云惨淡。后来,母亲还是支持,她只是不放心我去太远地方,并不阻拦我去外面看看!大学啊,和多数人并无不同,吃喝嫖搓,除了嫖,基本都有,状态属于完全放养,挂过科,逃过课,考试周也见识过厦门凌晨三点多的样子,拿过奖学金,然后觉得挺圆满!就是天生反骨,在毕业后去哪儿工作,完美和家里杠上,就是偏不回家,自己跑去上海蹭朋友家一段时间找工作,工作找到给家里汇报被“一顿臭骂”!哎嘿,最后母亲再次妥协:“翅膀硬了,管不了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行,你好,我们就好!”至今庆幸,从未上过任何补习班,或许是成绩过得去,或许为了省钱,总之也没有上过其他特长班,我的成长历程基本属于顺其自然,用母亲的话说:“学习问题上,你未让我过多操心。其他方面,自由是你该得的,自己发挥。”一路走来,大的决定,决定权也始终在我手里,父母都不曾强加干涉。
…………………………………………………
詹姆斯:从小因为种族歧视带来的自卑、敏感,游离在人群边缘,渴望融入,却总是显得“与众不同”,虽然优秀,但依然错失哈佛留任机会。种族标签让詹姆斯生活中,莫名招致他人指点和私语。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他总是教导孩子要学会和他人相处,去合群,去忍耐,刻意的提醒让莉迪亚变得孤僻,离群索居,但是又不敢直言遭遇,独自承受。以至于在莉迪亚去世后,他和玛丽琳爆发冲突,毅然决然去了路易莎住所,因为他们有相同的肤色,不会因差异带来不适。他一直活在他人期待之中,不能自拔,陷得太深。
玛丽琳:在结婚当天未能得到母亲的祝福,母亲建议她应该嫁个像她的人,这样他们的孩子以后也不会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即便如此,被幸福冲昏的玛丽琳,未能理性,也因此放弃学业。直到八年后母亲去世,在此之前她都未曾和母亲联系,在收拾母亲遗物发现菜谱,激发她改变现状的想法,不愿就此一生孤独老去,她不愿深陷家庭囹圄,所以她不辞而别抛夫弃子准备完成学业,完成未竟的理想,终因怀孕彻底宣告放弃。但是不幸随之来临,因为莉迪亚最像她,于是她一心一意培养莉迪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让自己的夙愿在女儿身上变成现实——如她母亲当年希望她的样子。悲剧就此拉开序幕,携裹着爱的毒药,让莉迪亚渐渐迷失……….
莉迪亚的不幸(暂且叫不幸),在于她顺从地活于父母的安排之下,或者说,没有把自己喜欢做的和父母规划的进行调和,一昧盲从,年幼时候,选择不多意识不强,所以结果都差强人意。可人总会长大,若一直努力都是被努力,被要求,被规划,天长日久总会迷茫,继而会不堪重负。为了学习,没有朋友却不得不假装有很多朋友;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朋友的邀请不能赴约,终至形单影只。沦为被父母宠爱绑架的可怜人。当年母亲的出走,莉迪亚许下的承诺,使她短暂的一声都活在完成母亲未完成的心愿的枷锁之中。该反抗时候默不作声,那么就埋下悲剧的种子。最后那个夜晚,她恍然大悟,带着秘密,独自沉入湖底……算作对短暂一生的反抗,惩罚所有让她陷入困境的所有人?或者她并不打算自杀,只是意外?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内斯,他虽然不是父母最宠爱的,但是他确实始终如一坚持自己梦想,并一步一步实现,从未放弃,纵被轻视,亦不改初心。同时他也是家里最了解莉迪亚情况的,他对父母一厢情愿的期待,嗤之以鼻,他对妹妹的爱是矛盾的,他疼妹妹,但是也讨厌她带着面具的生活,假装热爱父母安排的一切,假装拥有朋友。对于莉迪亚的死,他始终坚信并非自杀,一定发生了什么被大家忽觉的事实。因此,唯一的“嫌疑人”是他痛恨的杰克,直至对杰克大打出手,他一直试图揭开莉迪亚死亡真相。其实,更多时候,只要内斯在,莉迪亚就多一重依靠,但是内斯却要离开莉迪亚去哈佛读书,莉迪亚并不想离开哥哥。
杰克:看似不羁,看似离经叛道,看似“少女杀手”诸如此类呈现世人,实则佯装一份爱,不过因为这份爱深沉,这份爱无法诉说,这份爱一直如影相随却处处逃避,他爱的是莉迪亚的哥哥——内斯。造化弄人,内斯却讨厌他,讨厌看到妹妹和他厮混。莉迪亚因为孤独,而倔强证明自己有朋友,所以就招惹了人群中最扎眼的杰克,在对杰克表白之际,却阴差阳错知道杰克爱的是自己哥哥,她不解不信,带着崩溃。尤其莉迪亚的死,让内斯对杰克的恨不可逆转。内斯始终坚信妹妹的死,杰克难逃其咎,认为他曾和妹妹发声关系。当那天站在码头,即便内斯挥拳相向,杰克不躲不解释,在内斯落水,毅然下水救他。杰克也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只能对着内斯“无声告白”,或许书名无声地诠释着杰克。
人生不是用来迎合一种任何非自发的期望,你必须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说到底,读书只是一种手段,它让你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局限!除此之外,你需用岁月去求证,去修正,去贴近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解放自我,成全自己,活出精彩!
成年后(准确说不再拥有校园后),我们明白读书就是要了解自身的局限,虽然我们更多时候发现读书并不是那么有用,但是这个过程不可或缺,于无声中,我们的心智在这个过程中成熟,我们的世界观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若是没有意外的话,我们的爱情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塑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不得不考虑父母的期望,如果我们的想法和父母背道而驰,如果我们有更喜欢的事情想去做,那么,我们有没有勇气和智慧,去和父母好好谈谈,我们并非要一昧盲从,不可否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不要把自己活在一种设定如程序般的生活之中。生命之美,一部分在于不确定性。命,它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的,你要先对自己负责;其次,考虑包括父母在内他人的期望!
送上一段我喜欢的话: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追着他人的期望跑,永远不会有尽头,反而会导致力竭而死。虽然吸引别人目光的,可能是穿着和外表,但是留住别人目光的,一定是能力和本事,所有的傻逼都是自证的,所有的囹圄最初都是你甘愿踏进去的。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首先要敢于对过去无声告白。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