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作文读后感内容页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豆瓣(盛世的饥饿乾隆时代)

2022-12-23 15:08:50读后感433

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读后感1800字

花了三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其实收获颇丰。张宏杰的书一直都有一个特点,他写曾国藩也好、写乾隆也好,都是以一种半故事叙事的状态去写。我算是他的半个粉丝吧。闲话到此结束,来评价一下这本书。读完整本书,其实心里面只有一个状态,就是可惜。难道乾隆一生不值得可惜吗?乾隆自我评价说他是一个「全人」,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去看这种评判自然是过誉了。但是在婴儿死亡率奇高的古代,他有幸获得雍正的欣赏,从一个可称「卑微」的家庭中海选而出,越辈被钦定为太子,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幸运,这份幸运让他有了展现政治野望的基础。不得不承认,他的人生图卷确实是由「庇佑」而徐徐展开的。其实在乾隆十三年之前,我对他个人的品德以及职业素质可以说是五体投地,在谈及他对边疆管理的章节时,书中谈到,「他在即位之初,也就是二十五岁之时,因为蒙古族首领岁岁来朝,遂开始学习蒙古语,不过数年已经基本掌握,如今更可以说登堂入室,深有研究。学会蒙古语,他又开始学习藏语,后来又开始学习回语,达到了“能之”的水平。乾隆的维语和藏语学到了什么水平现在无法具体考证,但蒙古语他确实是达到了可以熟练运用的程度,正如乾隆本人所说的“对语不须资象译,通情洽会系深思”。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避暑山庄接见阿睦尔撒纳时,乾隆即“以蒙古语询其始末”,进行了长时间深入交流。」这一章节让我大跌眼镜,因为在我的记忆中,皇帝一直都是游玩享乐、纵日不事生产的代名词(也许是受《还珠格格》皇帝南巡镜头的影响吧,哈哈),但是从这一章节我多多少少也体会到,皇帝被称为人中龙凤、天之骄子的真正含义:政事周旋也好,文才武略也好,其天赋都远远超出常人,甚至为了治理国家,还要学习多门外语。作为一个贤君,其背后付出的努力跟时间,绝不是仅仅心怀天下,为国为民即可。官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小型社会,因为臣民的奉承和互相包庇,他在判断时所需要付出的精力远远要大于「理应如此」的级别。如果说乾隆后期所造就的诸多惨剧,是源自于他想要成为千古一帝、为后代斩草除根的野心,那么这个野心的根据是他拥有这一份得天独厚的能力和体格。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再看乾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鲜明对比,同样是在群臣之中周旋,万历的不作为、被压制正好跟乾隆的颐指气使、任意折辱相对照,如果说乾隆是通读史书才形成这一套鲜明的处事方式,我想里面一定是包括万历的经历吧。书中通过几个方面来讲述了乾隆统治下的清朝:第一个是打击朋党之争,再而通过对张廷玉事件的讲述,来讲明他对群臣的折辱任情纵性、一反常态,毫无尊重可言。第二个是文字狱,也是乾隆对「记忆」清洗的手段,他为了营造一种社会上人人自危的氛围,甚至蓄意制造冤案错案,断送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家庭,其手段之残忍天理难容,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是他在乾隆十三年后将他人生命视如草芥的体现。第三个是对帝国威胁势力的打击,竟一概灭族,无论妇孺老少,通通斩草除根。而其余的,对后宫干政、外戚乱政、农民起义、贪污腐败之类的防范,更是滴水不漏。对于皇权的把控,乾隆可以说是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付出的代价更是空前绝后,惨绝人寰。前后变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对子民的失望,在前期,他一直在避免雍正、康熙的错误,体恤民众,绝不做暴君,但是民间给到他的反馈却一直只有皇帝的风流韵事、流言蜚语。因此,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其实某种意义上乾隆皇帝态度的180度大转弯,也不过是老百姓的咎由自取。但是付出的代价实在过大。这样的代价在前期来看,可以说「收获颇丰」,能够想出这样的奇招怪招,也不怪乎皇帝沾沾自喜。也许吧,也许如果乾隆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这样审慎的头脑,也许大清真的能够永远保持表面的盛世。可惜在人治时代中,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永久延续的。在乾隆晚年,他压抑已久的性格弊端渐渐露出端倪,实际上他识趣高雅、极喜珍宝,前期的压抑跟成绩让他在晚年中更是有一种补偿和奖励心态一般,以议罪银和贡品的名头掠夺全国各地的宝物。正是这一个小小的雅趣,撕开了清王朝贪污腐败的口子。乾隆中年,杀人如麻;乾隆末年,昏庸无道。虽然他自评为「全人」,但这个「全人」的幸运,是践踏着整一个清王朝的未来命运而诞生的。这本书慢慢走向结束,就好像亲自目睹了清王朝的衰落一样,让人唏嘘不已。虽然作者并没有明明白白地指出清王朝最后的结局,但读罢,有一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感,后领阵阵发凉。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再来一篇
上一篇:慈悲的读后感(慈母读后感450字) 下一篇:罗生门阅读体会(读罗生门有感3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