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2900字
《非洲三万里》——一场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之旅
作者毕淑敏在这本书的序中说“所有的旅行都是有前因后果的,那种所谓‘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基本上都是对旅行的敷衍了事和不求甚解”。诚然,如果每个人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么,旅游营销就该往何处去生存?一场旅行甚是需要准备和时机的,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那么这场旅行的主人公便会易于他人——导游或者某位做了充足准备的游客。毕淑敏为了此次非洲之旅,也是煞费周折。最终搭上“非洲之傲”开始了一场与非洲的灵魂对话。
与其说《非洲三万里》是一本游记,不如说它是一颗温热的心抛洒出热血。在这本书中,细腻的笔触刻画非洲自然的独特之美;深刻的话语诉说非洲历史的厚重与沉重质感;跳动的节奏里是毕淑敏对非洲每一处的悸动。这本书里有太多的温暖、感动、震撼,以及凄惨、荒凉、难以置信。这本书饱含深情,充满尊重,处处敬畏。以旅行为线,抒写人间真情。
或许,没有去过非洲的我们对于非洲的印象是大片的沙漠,荒凉的草原,或者就是动物世界里的斑马,狮子……亦或是图片里非洲原始部落独特的装饰、战乱、饥饿、病毒……
然而越是模糊的印象越是激发着我们去体验非洲的欲望以及揭开非洲神秘面纱的决心。《非洲三万里》这本旅行札记从博物馆谈到贫民窟,从长颈鹿谈到小海豹,带读者穿越到原始时期去寻找人类的祖先,严肃揭开种族歧视的伤疤给人震撼,广泛普及着非洲物种的丰富……除了跟随作者的脚步去了解非洲的客观知识,我们还能够从作者与当地人的接触中看到到非洲人的外貌,体会非洲人的面貌,感受非洲的风土与人情。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在交流中得以显现,这种深刻的烙印是无比明显的。
这本书一共有二十八章,开始很长的序以及最后短短的后记。序是作者自己写的,写了非洲,写了出发前的准备;后记自然也是作者自己写的,写了马蹄花,写了生命,也写了旅行对于生命。每一章都是孤立的一节,写非洲的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个动物,某一件事,又或者是某几位非洲人的故事。在第九章,作者讲到一位黑人女老板的故事,毕淑敏从这位女老板匆匆步履中判断她是这家旅店的老板,同行的人表示怀疑,毕淑敏的解释是“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儿,你何曾看到一个黑人妇女步履匆匆?”作者说,在她的非洲见闻中,黑人无论男女,动作都是慢吞吞的。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本相。在旅行中,我们会遇见不同的人,这种不同来源于地理,历史,或是民族文化。因为旅行,我们在彼方相遇,作为外来人,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彼方并在其中与自己对比,发现独特之处,引起深思。首先,这位女老板的身形属于非洲维纳斯型,两胯比上身宽厚,腰很细但是臀部凸起。待老板走近,展现的是非洲女性的待客之道。体贴,整洁,安心。在与作者的谈话过程中,女老板与女儿表现出的有对中国的熟悉,更有对中国的不了解,深刻的文化差异在一次对话中显露无遗。文化差异既表现在表面的行为礼节,更深层次地表现在思维方式。而这种差异正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被表现出来,对于文化差异,我们需要的是尊重与理解,因为差异难误解与冲突,事先做好工作去避免的尚且可以,若是正面起了误会,则需要更加小心的去解释。文化是平等的,正是文化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
在旅行的过程中,除了直面文化差异,面对未知时的震撼应该是归途所满载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面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博物馆收藏的“露西”残缺不全的骨骼化石时,作者陷入了对人类生命与人类进化的深思。索韦托的海克特·皮特森纪念馆这一章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章节之一,对于索韦托,一位英国作家说“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集中了南非人最痛苦、最悲惨、最勇敢、最荣耀、最欢乐、最暴力、最美好的一切元素,迷人又令人望而生畏。”从这段描述中,便可远观索韦托令人震撼之痛,待进入索韦托,走进纪念馆,经历的应该是一生都会铭记的触动。索韦托是南非最大的贫民窟,据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它的历史凝聚着血泪,曾以贫穷和暴力的双翼举世闻名。然而对于作者进入索韦托的恳切请求,旅行社同志严格拒绝,因为行业内部规定,绝不安排中国公民到索韦托游览,作者也就是毕淑敏仍然坚持要进入索韦托,于是旅行社的人拿出南非足协前副主席莫拉拉在家中被枪杀的例子,南非国家领导人家中遭窃的例子来劝说作者放弃进入索韦托的念头,但是无济于事,最终只能答应毕淑敏的请求,但是他们不为毕淑敏做任何安排,需要毕淑敏自己雇当地的向导。最好雇佣持枪的保镖。索韦托之行得以实现,作者受到的震撼也深深震撼着我。尤其是海克特·皮克森纪念馆。馆外,一排树,一幅巨大的照片,向导说那排树是当射杀游行黑人学生的“开枪线”,那张照片里的海克特·皮克森是第一个被射杀的黑人学生。这家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勇敢的黑人学生,馆长就是海克特·皮特森的姐姐,只是作者去的那天,馆长不在馆内。临出馆作者去买那张照片,工作人员说没有那张照片。作者表示不解,出来后,向导解释说在纪念馆中把历史说得很详细,但是当你离开的时候不会带走任何具体的证据。我们不是忘记历史,而是希望走出纪念馆大家就开始新的生活。这是需要勇气的做法,或者说这是一种宽恕。创伤的细节太过让人心悸,会让人们一直活在苦难的痛苦之中,因此这种勇敢与温存并举的做法着实是让人们对历史保留一份警醒,同时又勇敢向前,开始新的生活。我们不是为了记住历史的形式而去记住历史,所以,不必太着重形式上的记忆,因为仅仅形式上的记忆并不能达到警醒的目的。从历史中获得一份悸动,并使之随生活的脚步向前,融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了解这段历史,历史不能忘记,生活的脚步亦未曾停歇。
一段旅游经历在旅游者是一段历程,而在没有经历过的读者,它就像是一段传奇。我拿起这本书,一读再读,因为着实喜欢这段旅程。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非洲野生动物园,与持枪的巡守员攀谈,坐在敞篷越野车里享受奇妙的探寻之旅;伴着作者一睹南非总统曼德拉故居的风采,摸索着旧日的痕迹,遥想和平使者的伟大;借着作者敏锐的视角,感受非洲中产阶级的待客之道;沾着作者豪爽之光,远观“非洲之傲”豪华列车的顶级享受,去欣赏列车上“珊德拉夫人”的优雅姿态,以及揣度她把列车的摇晃比作婴儿时期摇篮所给予的感受的奇特逻辑。在旅途中,异样的碰撞会产生神奇的火花,一草一木可能都会引发一段思考,简单的一次攀谈可能会颠覆我们所一直坚守的观念,这可能是一种差异,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秉持的都是错误的观念。
一次旅行有迷人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多多少少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激发我们做一个影响终生的决定;帮助我们忘记伤痛,重新开始;但是,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思想情怀上的深入变化。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诉说“旅行对于我,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它使我在奔袭中安静,在纷乱中镇定,使我增大对自然和生命的景仰”。细想之,我们的旅程恰是与自然以及生命的对话。“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这正是旅游所带给我们的奇妙而又真实的变化。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