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作文读后感内容页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500字(文化苦旅读后感50)

2022-12-23 15:05:05读后感279

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5500字

️创造圈外的生命 寻找远方的自己️

谈这本书之前,首先要提及的就是它的作者——余秋雨。金庸这样说到:“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余光中先生也曾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正是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至于这本书讲了什么,好不好看,我无法用三言两句说清。先分享一下这本书本身小小苦难经历吧。

《文化苦旅》开始是在《收获》杂志开的专栏,得益于巴金先生主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开始刊发就兆头不错,在圈子里有了口碑。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公司都寄来过出版约请。

此后就没这么好命了,它遭遇了长时间的出版困境。先是南方的一家出版社向余秋雨约稿,余秋雨同意了,可他们却误判了《文化苦旅》的价值,只是想把《文化苦旅》做成一本放到旅游地卖的,类似于旅游指南的小册子,当然,内容就不需要太多,他们提出要余秋雨删掉部分内容,这让余秋雨感到很不爽,秋雨先生这样写道:“半年后来信说部分稿件在“审阅”过程中被丢失要我补写,补写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后他们又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

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女士风闻后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

所有麻烦,都来自于它的极度畅销。在新版小叙中,余秋雨先生自己总结了这本书这么多年以来取得的成就:“上海读者投票评选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文学书,是它;有关部门统计历年来中国家长邮寄给留学子女最多的一本书,是它;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全球华文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连读者数量不大的台湾,也在庆祝它发行达几十万册;连万里之外的学者,也在当地华文报纸上连续反驳大陆文人对它的糟蹋。其实在公共场合出现的它,多数不是真身。因为已有统计,此书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也就是说,十八个假身之中才可能混进一个真身。 ”

20年前,余老先生辞去一切职位,孤身投入矿野,开始“苦旅”之行。秋雨先生的“苦旅”记录不仅仅是自己的旅行,而是文化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的传承。“时间和文化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时间年轮上,文化传承不息。

我想象着,为了写这本书,余老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寻着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用脚步丈量着脚下的大地,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文字,观察着前人留下的足印,寻找着他心中的远方。

这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原版初序》里的一段话,只有读懂了这段话,接下来分享的文章你才能读的进去。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象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滩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

当一个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当他不能压制自己的思想,而把这些转换成文字流淌出来的时候,这就是好文章的源起。而当心灵与自然融合,山水已在心间,历史与时间,文明与文化,都包含在那细腻的笔触中。握笔的人,有一颗热烈而又理智的心。沉重的历史与绮丽的风景相调和,成为一曲永不凋零的生命之歌。

本书按照中国之旅、世界之旅、生命之旅三部分的阐述,最终组成了文化苦旅的全貌。一座牌坊,几多忠贞,为何下葬了的棺材最终会成空?牌坊在明,父爱在暗,谁家的父母愿意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只因忠贞二字断送一生呢?或许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棺材成空的事实。乡间无言的牌坊渐多,却涌进来了那么多陌生的美丽,她们使尼姑庙改造的学校书声朗朗,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余老先生,就是从那解冻了的乡村走出的。这些都只是故乡山河的故事,读来轻松,道理浅显易懂。之后余老先生走南访北,都江堰的赞美、莫高窟的感概、杭州城的剖析、宁古塔的风霜等,每个地方都有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读来深刻,令人深思。 第一次对“敦煌”二字有更深的理解,缘于秋雨先生写的莫高窟和道士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莫高窟里的那几句:“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我第一次知道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职展现出的水利学家和城建专家的风姿,第一次从《山庄背影》去感触大清朝的繁华和落寞,第一次看到留下千古佳句的苏东坡被人诬陷发配黄州的悲剧命运……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第一次,也令我对自己的知识蕴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匮乏。我开始认知,我游离在文学之外是必然的结果,毕竟没有完整的文学知识框架,也没有深刻的大脑领悟力。

《文化苦旅》所有的字都集中在“苦”这个最大的氛围上,其中之一,便是负重的灵魂苦。如果大家想听由一篇文章引申出一位文学大家,一段历史故事,那今天我不妨给大家分享此书中这样的一个故事《黄州突围》。

说到苏轼,大家是不是首先想到的是他自创的东坡肉呢?苏东坡为此还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火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不仅写下了这道菜的由来,还把做法也简单介绍了一下。实在有趣。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正是跟我们可爱的诗人苏东坡有关,来自《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叫《黄州突围》。

与之前轻松的氛围不同,余秋雨的《黄州突围》,没有这种调侃的语言,一开始就是: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东方远比黄州美丽。但是,这个僻远的黄州却给了他巨大的惊喜和震动,他甚至把黄州当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原来,苏轼运气好时,担任过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中央政府的秘书长、国家级院士,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件。可锋芒太露难免遭致祸端,运气差时,他也被嫉妒之人孜孜不倦地以谗言为武器,以“乌台诗案”为引,流放至黄州无人问津,官场如过山车,惊险又刺激。在文中,余秋雨还描写了苏东坡被抓走时的场景: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可笑的是,此时的苏东坡并不知此番遭遇的半点原因,只怕株连亲朋好友,途中几次想投水自尽,只因看守森严而做罢。刚开始面对各种逼供还想澄清自己,可越是挣扎,他们越是来劲,一切徒劳。现在,苏东坡被他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 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 诟辱通宵不忍闻。 通宵侮辱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

那个带头诬陷、调查、审问苏东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洋洋。有一天,他与满朝官员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门外等候早朝时,向大家叙述审问苏东坡的情况。他说:“苏东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来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以为,这样一起哄传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会有不少官员感兴趣。但奇怪的是,他说了这番引逗别人提问的话之后,没有一个人搭腔,没有一个人提问,一片静默。他有点慌神,故作感慨状,叹息几声,回应他的仍是一片静默。

秋雨先生这样说道,这静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上舆论,但着实透着点儿高贵。相比之下,厉来许多诬陷者周围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热闹,以嘈杂助长了诬陷。

当时苏东坡只求一死,事情终于发生了转机。杭州的老百姓想起他在做官时种种美好的行迹,在他入狱后求告神明保佑他。他在朝中的两三朋友,不怕受到牵连,写信给皇帝,说他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处理。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最直截了当的是当朝左相吴充,在一次与皇帝谈及曹操时,接口说道:“曹操猜忌心那么重还容得下祢横,陛下怎么容不下一个苏东坡呢?”而最动情的,是我们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时,神宗皇帝想大赦天下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就在这种情形下,皇帝释放了苏东坡,将其贬谪黄州。黄州的苏东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里有个小细节值得一提。苏东坡特别关注自己在受难时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他总是把这一些给自己一点点帮助的人写进自己的文章里,甚至写进了自己的诗歌。在他被关监狱的时候,天天有非常残酷的刑法敲打他,折磨他。但是有一个狱卒,就是看监狱的普通人,他读不懂苏东坡的诗,却从旁人的耳朵里边听说他是一个不错的文化人。于是苏东坡写道,“他在晚上打洗脚水的时候,加了一点点温水。”本来很揪心,但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笑了。在这里,秋雨先生做了一个评价,很有意思:对这些人,不管是狱卒还是太皇太后,我们都要深深感谢。他们有意无意地在验证着文化的感召力。就连那盘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我们可能不会认识所有的文化大家,但我们应该也成为一个在别人的洗脚水里多加一点温度的人。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以后,这里的人几乎都不认识他。他经常穿着草鞋,坐着小船,与打柴打渔的人混在一起。有一些喝醉的流浪汉,还经常对他又推又骂。他对这种生活倒是没有抱怨,只是希望原来他那些亲友们,那个圈子能偶然来些只言片语与他交流。但是奇怪了,他写道“平生亲友,无一人见及。”也就是说,原来围绕在苏东坡身边的那些个文人墨客,竟没有一人写字过来。如果事情发生在他被审问的一百多天里,还能原谅,因为怕受牵连。但事情已经大体过去了,也就是说来信的话,不会有任何麻烦。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个爱热闹、爱交朋友的人。现在整个朋友圈崩溃得一干二净。他不甘心,只得亲自写信去。请注意,被流放的苏东坡,从流放地托人带信出去难度非常大,非常辛苦。但即使这样,寄出的信,也依旧石沉大海。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孤独了,你就能读懂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只有读懂了苏轼,你才能读懂这厥词里是怎样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再也不必在写完诗词后考虑一下朋友的感受,再也不必为她们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了。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秋雨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上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上远方。路,就是书。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正因如此,秋雨先生走了出去,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有人说,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我们也要学会慢慢跳出自己的舒适的生活圈,创造圈外的生命,寻找远方的自己。今天给大家分享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最后想说的是,虽然不一定要读这本书中的所有文章,但这本书特别适合做一个引子,去引发你做更多的阅读。

《文化苦旅》真的是苦,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中国缺少一味药读后感(中国缺了一味药读后感) 下一篇: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