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作文读后感内容页

家为何伤人读后感心得体会(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600字)

2022-12-23 15:04:52读后感482

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5000字

家,是什么?很多文学学者用很优美的语句描述:家是一份重担,家是一份责任;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家更是能够白头偕老的慢慢旅程;家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是我们生活的乐园,也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那,为何家会伤人?

我带着疑惑和好奇认真地看完这本书,令我茅塞顿开。这是一本跟传统家庭教育书不同的书,它不但适合父母阅读,而且也适合即将步入婚姻的年轻人阅读,这本书除了亲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话题外,它还讨论了很多婚恋领域的成人话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武志红老师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最近有看到武志红在奇葩大会中的演讲,他提到了这本书《为何家会伤人》,也提到了原生家庭,我很喜欢这个说法:父母要做孩子的一个好的容器。

好的容器指:当孩子把事情做好的时候,认可他鼓励他;孩子挫败需要支持的时候,陪伴他支持他。当原生家庭像是一个结实稳固的好容器时,孩子的活力就会在其中流动,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孩子。“其实生命力只有一种”。当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创造力、爱;如果没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比如恨、愤怒、攻击,就是破坏的。其实孩子们都是一样的,仅仅是被看见和没有被看见的区别。如果孩子本来的生命力没有被看见,无论你认为你做了多少,就不叫爱。我也时常觉得我不是在和我的父母、我的家庭对抗,而是和整个中国文化对抗。父母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中,没有反思,只有接受,认为这就是对的。我无法也不能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反思,为什么要顺从。如何责怪呢?这也怪不得他们头上。他们也只是在他们的理解中给予我最好的。但我一边享受着这些最好,一边又苦苦挣扎脱离这些所谓的最好。最后结局无非是伤人也伤己。

我们都无法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一切全凭“运气”。原生家庭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深深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健康,这种影响会延续至孩子的成年,中年甚至是老年。小的时候,家教严格的父母会要求孩子懂事听话,好好读书,完全服从听命父母,一切按照父母想要的去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盼着由子女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使命。如果孩子稍有想法,顶撞父母,反抗父母,严厉的训斥加棍棒教育便大行其道。“打骂孩子”成为了教育子女的一种方法,且被父母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好!”孩子即便是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不敢而且也不能表达出来。因为,孩子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依赖于父母,孩子也被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要求尊重父母,无条件地服从父母。但在这种亲子关系里,孩子感受不到一点点的爱,孩子也不知道“爱”是什么。慢慢地,孩子的心里堆积的情感就是“冷淡,漠然和怨恨”。无数个夜晚,孩子都会独自委屈,怨恨,哭泣,为了父母“无缘无故”的责难,为了父母对自己在学习上,在行为规范上严苛的要求。“只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你就要用皮带抽我吗?”“你自己都不读书,凭什么要求我读书成绩好?”“就因为我是女孩,你就不喜欢我了吗?”“你为什么会觉得我一无是处呢?你的嘴里永远都是人家的孩子......”“既然你不爱我,你讨厌我,干嘛生我出来?”孩子觉得自己是如此“卑微,软弱,渺小,无能”,日积月累,深深的自卑感驻扎进他们的心里。最后,这种“自卑感”会变成一个小孩住进了他们的身体里,伴随着他们的一生。青春期后,有些孩子开始叛逆,而另外一些所谓的“听话”的孩子开始封闭自己,他们在自己的内心竖立起了一座坚固的城墙,父母走不进去,自己也不再走出来。孩子直接将父母屏蔽掉,拒绝再与父母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和交流。虽然,他们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抗”着父母,究其本质却是一致的,“你们不爱我,我太痛苦了!”这种“痛苦”的关系会一直延续到孩子长大成人。他们在成家,立业,教育下一代时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他们疲于应对各种问题,筋疲力竭。因为孩子从来没有感受到“爱”,他们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们如何去“爱”。所以他们也不会“爱”父母,“爱”他人,他们不具备“爱”的能力,他们没有让“爱”流动起来。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他们心中自卑的小孩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着他们:“虽然表面上你看起来很优秀,但实质上你却是一个很糟糕的人。要不然你的父母怎么会不认可你?”但是,他们不愿意让他人觉察到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他们掩饰自卑,表现卓越,展示完美。他们在选择结婚对象和处理婚姻关系时,也会相当矛盾。他们很容易被感动,只要有人对他们稍作关心表示,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如春。他们会非常愿意和“有爱的,温暖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们极其渴望被温暖,被爱。但也因为身体里的“孩子”一直都在,他们没有安全感,不懂相处之道。他们会经常性地闹情绪。他们需要安全感,却不能给予亲密关系安全感。结果导致亲密关系觉得他们孤僻怪异,不近人情,难以相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个受伤的小孩,这小孩所承受的伤痛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承载祖祖辈辈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最好的治愈办法,就是拥抱它,与它和解。当“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这就是诠释了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生活,受到最大伤害的却是孩子。他们会延续他们父母的那一套管理孩子的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他们秉承的教育“理念”。“怒骂,训斥,冷暴力”孩子,会在他们的小家庭里继续发生......因为父母教过他们的就只有“暴力沟通”的方式。最悲伤的是:他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依旧惨淡,他们依然会像童年时代一样感到痛苦不堪。他们心中的愤怒从来就没有散去过,他们的内心不能原谅父母。而且父母也同样会感到痛苦,父母虽然拥有一个孩子,但他们触碰不到孩子的内心。父母与孩子就像是同一屋檐下熟悉的陌生人,心与心彼此隔绝,相互无法理解“痛苦”就是从身体内部发射出的一个信号,通过信号告诉你:“是改变的时候了,要直面你的痛苦!”面对痛苦绝不可以简单地逃避。逃避,只会是粉饰太平,将痛苦先搁置在心灵的角落处,完全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而且痛苦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成为你的“心魔”,伴随着你一生。只有学着去面对痛苦,与痛苦相处。揭开伤疤,戳开脓包,引流脓液,清创消毒,切除腐烂的肌肉,最后缝合伤口。这样,创伤才会真正地愈合。

那,什么样的家不伤人?

首先,夫妻间的主旋律应该是珍惜,而非批评。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现实中一些夫妻,常爱评价,并且偏爱批评,评价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原因,丈夫只想和她分享喜悦,但她一评价,丈夫觉得受了伤害,就失去了交流的兴趣。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但“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是此,要让珍惜成为家庭的主旋律,有明确意识,把工作和家分开,保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等,互相尊重。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 家不是工作的延续,也不是工作的补充。 在家里,讲感觉,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利益已退居次要位置。 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在工作中,处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标是解决问题,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和接受。其次,接受分离的痛,而非黏在一起。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也莫不如此。再次,别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空间,让她自己成长,并不断进化爱的方式,让孩子的感受不断被感知。最后,送给孩子一份受用一生的礼物,爱和自由。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如撒旦的“养育婴儿的计划书”,很多父母在塑造孩子上都在扮演“行使赏罚的天使”这个角色,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达到某个条件,如果达到了,就奖励他,如果没达到,就惩罚他,于是孩子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而逐渐变成了父母意志的产物。结果,在家中,他们很容易被父母的意志所左右,在学校,也很容易被“行使赏罚”的老师所左右。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表面上看来,溺爱仿佛有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溺爱源于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成长的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的满足。溺爱孩子的父母,爱的其实是童年那个严重缺乏爱的自己。他们把爱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补偿自己可怜巴巴的童年。溺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让孩子沉溺在里面,迷失了自我,孩子会以为世界都是一帆风顺的,不需要他操心的,但是当他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必须得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发现他一直生活在温室里,父母从来没有培养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然间,这个孩子就会觉得很崩溃。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问题孩子背后必定有问题的家长。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品行好、有幸福感地孩子。

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现状,让家庭回归温暖。改变先从自己开始,不要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胆怯,懦弱,自卑,不自信”全部都归咎于是原生家庭导致的,是父母的责任。不要永远委屈地觉得自己没有被“爱”过。试着重新去感受父母对你的爱。过往云烟,总会有一些与父母之间美好的回忆。要知道父母终究还是爱孩子的,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或者他们表达的形式出错了。去了解你愤怒的原因,搞清楚是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愤怒?真的都是父母的问题吗?勇敢地向父母直接地表达出你愤怒的原因。而不是通过其他事件和其他途径发泄你的愤怒情绪。比如说因为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一直是采用棍棒教育的,那么就直接向父母说出你当时的感受,而不是通过目前现有的一件事情发泄你对父母的不满。

当然,回忆痛苦的过往,揭开陈旧的伤疤,是会令我们非常痛苦。有些人还碍于长幼之分,(毕竟那是我的父母,需要服从和尊重)而不去触碰伤疤。所以,伤疤会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上,成为他们心中的一个“梗”。

如果父母能够理解,让他们主动地向你道歉,解开你的心结,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通过双方的坦诚交流,你也能更加清晰透明地了解当年父母的想法和意图。但如果父母依然保守,顽固地坚守着他们的一些陈旧的观念。那么就让他们和你一起去读书学习吧,通过读书去改变他们。

幸福,不是说想有,就能有的,这需要一步一步去建立,去经营,去创造,去发现。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再来一篇
上一篇:大唐兴亡三百年读后感的作文(大唐兴亡三百年无弹窗阅读) 下一篇: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的读后感(《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读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