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作文读后感内容页

明朝那些事儿每章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

2022-12-23 15:00:58读后感154

本文有云课堂小编为大家带来以下内容:作者: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我们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在线阅读地址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读后感 第(1)篇

原创 | 蜉笙 发表于公众号: 诗人与科学家

花了五十多个小时,读完了150万余字的《明朝那些事儿》。显然这本大名鼎鼎的书是历史书。而且是正史。

嗯,我是有多无聊。历史多无聊,怎么看得下去。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这本书我看得几乎废寝忘食,一打开就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实在是太有趣了,边看边或激动或伤怀或愤愤或欣然。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次第铺开。那些我们听过也只是听过的人,朱元璋,朱棣,郑和,海瑞,王守仁,杨涟,于谦,张居正,魏忠贤,袁崇焕,李自成,皇太极等等,都栩栩如生地从历史中走了过来。作者的文笔很好,三百年历史,从朝野到民间,从文官宦臣争权夺势、党派斗争到南抗倭寇,北击匈奴,全都有条不紊,讲得清清楚楚。当然,讲清楚只是一本历史书的及格标准。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有趣,让人孜孜不倦,因为它很像是小说,采用了大量的人物描写,视角转换,千里伏笔等手法,情节跌宕起伏。曾经,宫斗戏如《金枝欲孽》《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但真正的古代朝廷,斗争的主角其实不在后宫,而在前朝。皇权,相权,宦权之间的牵制与平衡,大臣内部的党派斗争,官与民的冲突,阴谋,阳谋层出不穷,精彩绝伦。《琅琊榜》的大火,侧面证实了前朝斗争内容的市场需求。而明朝更特殊,一个是太监团体,一个是言官,使得明史更加独特,也更加扑朔迷离,耐人寻味。而作者笔下,在重重的黑暗纷争中,光明始终存在,正义永不缺席,让人动容。小时候学《石灰吟》并无多大触动,但读完于谦的一生,诗句再读之下,顿觉字字铿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读到杨涟被魏忠贤迫害,钢针入脑入耳,肋骨尽断仍不向黑暗屈服,不向奸邪妥协,最终含冤而死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等到他终于平反昭雪时,再次泫然泪目。

另一方面,作者也采用了非常通俗的文字,时不时幽默一把,如“联播体”的运用,以及三观极正的恰当点评,都让读者无法自拔。尽管如此,不同于很多网络野史,本书描写的是正史,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正史材料,参考书目也是学术研究常用的材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说,让普通读者也能兴致盎然地读下去,发现,历史原来很有意思。这才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以上是《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火的原因。但随之而来的,毫无意外,是排山倒海的争议。

很多人喜欢拿它和《万历十五年》进行比较。这本书也是非常火的,尤其是《人民的名义》里面高书记倾情推荐过之后。其实在此之前,该书已经翻译成西文出版,在海外颇负盛名,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材料之一。相比之下,明朝那些事儿则主要在国内大红大紫。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和主观视角,且采纳精英历史观;而万历十五年则通过政治经济学解构明朝史,选取特殊的年份,用“大历史观”透析明朝的兴衰。于是,有的书粉们就炒开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粉丝说万历十五年不接地气,太学院派,对明朝太悲观;万粉说明朝那些事儿太主观太通俗,不严肃,煽动读者情绪来提升传播度,对明朝太乐观。

其实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两本书都很好,但却很不相同。《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优点是全面,生动。按照横向的时间维度,将明朝近三百年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该有的都有;从市井文化而国家大局,也面面俱到,通俗幽默的语言大大降低了历史的阅读门槛,作者时不时的归纳让读者恰到好处地理解当时的形势,三观极正的点评让人跟书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缺点自然是只是一家之言,有些部分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和态度。而万历十五年,通过特殊的时间,特殊的人物,选择纵深的视角,对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进行深入剖析,指出上千年难以从本质上发展的原因——模糊的道德统治,缺乏定量的意识;但本书的缺点是需要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经济学基础,才能较好地理解。

一横一纵,两者的关系,说是相互补益或者更加恰当。明朝那些事让读者轻松地理解了明朝的大体发展过程和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熟悉了大大小小的历史人物,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明朝的风雨更替。而万历十五年让读者了解“大历史观”,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解构古代政治。一入一出,结合起来读,理解当是更加完整、深刻。

关于行文风格,显然《明朝那些事儿》也更加接地气。当年明月当初只是在博客更文,便引得千万网友追捧,集结出版后更是成为最畅销书目之一。而《万历十五年》以前则主要流传于国内外学术圈。普通大众知者不多,经过《人民的名义》传播后算是彻底火了起来。前者用极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正史,后者用卓越的视角解析历史,当然,其文字虽较学院派,但仍然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所以两本书都能火。

在我看来,此事善莫大焉。有人说,那些辛辛苦苦做学术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如此受欢迎,而如《明朝那些事儿》这种“不正经”书,却大红大紫,真是心酸。心酸吗?有点,但大体上是没有必要的。学术研究注定属于且将长期属于一个小圈子,这是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学者们辛勤工作,但其研究的课题往往需要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因而普通大众自然被隔绝开——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整个社会都做研究学术了,大家也都别吃饭了。然而,学术圈与大众又不是完全隔绝开的。随着人民姿势水平的提高,对高精尖的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学术研究需要资本和人才的支持,需要现实的反馈。因而,两者之间需要一座桥梁。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不少优秀的科普人员担任这一任务,而在人文社科,尤其是历史,特别是国内的历史领域,似乎有点断层。

所以《明朝那些事儿》的火,我想大大地点赞。

通常的状态是,学术历史普通人看不懂,专家们不会或者无暇或者不屑科普,而网络小说,野史杂文又混淆视听,时间久了大家都开始厌腻。长此以往,群众对历史的了解,对历史的热情都会不断降低。且不说忘却历史对一个民族的悲剧性影响,群众的热情减退也直接导致历史学研究后继无人,前景堪忧。而民众对正史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毕竟没有学者们辛勤研究的成果,就没有《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优秀作品,没有让人满意的古装影视作品。

这一对矛盾,其实是可以化解的。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矛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得到调和,然后升级为新的矛盾。我不知道新的矛盾将会是什么,但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矛盾调和化解的希望。

学习这件事情,和其他的事情有点不一样。非得是开始学了,才能感受到其无穷的乐趣,而不是痛苦。所以,最初的启蒙和热情点燃就十分重要。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也是很讨厌历史的。它对我而言,是教科书上无比陌生的朝代名,人名,和一堆不知所云的数字。对,那时候我们是要求背诵各个朝代的大事纪年表的,让我特痛苦,因为我总是背不下来,即使当时背下来了,转身就忘了。

所幸到了高中,事情发生了转机。依然是中国古代史,但我们历史老师特别风趣,讲授的内容也更多地涉及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变得鲜活有趣,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政策,记得北魏鲜卑族叫拓跋某莫的皇帝支持民族大融合,记得北宋出现了第张一纸币叫骄子,记得唐朝人喜欢胡服骑射,酷爱天蚕眉。虽然理科生只能学一年历史,但我很享受沉浸在历史中的感觉。后来到了大学,近代史是很多人厌恶的学科,因为它的讲授教材和讲授确实不如高中历史那么好玩,且近代史远不如古代史那么充满年代感营造的魅力,但我觉得还是蛮有趣的。深处南京,那段往事是逃不过的,我曾在图书馆翻南京大屠杀的史料,看到汗毛倒立;一次又一次矫情地纠正别人:不是大屠杀纪念馆,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简称遇难同胞纪念馆,没有人纪念大屠杀。

后来想要出国,继续细读了美国史。当我在波士顿的地铁站看到“五月花号”和“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浮雕,遥望海鸥在寂静瓦蓝的水面轻盈掠过,走在哈佛校园的茵茵绿草上时,不禁想到几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混乱,眼前浮光掠影着两百年来美国的变迁,从独立战争到反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就像相处阅读时一样热血沸腾,第一次身处异国他乡,却不觉得并孤独和陌生。《简明美国史》,写得挺不错的,可以看看。而欧洲一直是一片神秘之地,在读《君主论》的时候,总是被地名搞得头昏脑胀,于是找到了一本极好的书,《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强烈安利给对欧洲史感兴趣的同学作为入门读物。作者通过宗教这一线索,将看似混乱的欧洲史,特别是被称为黑暗时期的中古时代,清晰地呈现出来。而现在,我会因为需要或者兴趣,去读瑞典史,读两河流域文明史,读佛教发展史,读高棉史,即使是比较枯燥的文字,亦觉趣味无穷。

因为我已经知道,历史是人演绎的。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和数字的背后,是曾经活生生的人,是充斥着平凡的喜怒哀乐的一段又一段悲惨人生。那些掩埋在岁月尘烟中的往事,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关于人性,关于政治,关于经济,关于生活,关于民族,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那些过去,连接着我们的现在,也启迪着我们的未来。

感谢高中的历史老师,也感谢如当年明月,黄仁宇这样的作者,让历史触手可及,让历史鲜活生动。

也希望有人读完本文之后对历史发生了兴趣,再也不会说”大屠杀纪念馆“,会去读我推荐的这几本史书(《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去阅读和思索更多的历史,然后发现:诶,原来历史如此有趣~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读后感 第(2)篇

历时九个月,才慢慢的看完这本书,这样的速度对于你们来说很慢,但对于我来说,这算是一个好的开头,因为之前一直也没什么耐心去认认真真的看完过一本书,而这本,确是例外。都这本书之前,我是知道这书的,但是因为觉得太多了,就没去读。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听到任课老师说她的读书史,每年都是不间断的读,也提及了一些她所都过的书,其中就包括这本《明朝那些事儿》。那个时候就在想,老师这么长时间都坚持下来了,而我为什么就不能够去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习惯呢,于是就开始了读书。时至今日,虽然读过的还是不多,但毕竟是比以前读的多了,而且也知道了很多。并且书中有我从未接触过的,读来也确实是很有激情,尤其对自己之前从不了解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本书而言,道尽了从明是怎样开始的,又是怎么样结束的,以及中间所经历的又是什么。作者说的毫不含糊,其必定文学功底深厚,历史知识丰富,才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好书,为许多人多称赞。看完之后,虽说也大致的了解了明朝的历史,但毕竟还是有限的,这样也总好过不读。尽外,在高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就说让我们多读些史书,因为可以明智。现在看来,虽说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朦朦胧胧的已经懂得了一些。而我也希望,大家也更应该多读一些像这类的历史书籍,毕竟对于我们的成长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___二零一七年三月二日 周四

___※、磊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读后感 第(3)篇

每晚躺在床上看的就是当年明月的这本明朝人物简史,有时候好想对话当年明月,你怎么能这么写历史人物?又有时恨这些人物,你们怎么能不收敛点,谨慎点,退让点,强势点,用心点。同明朝各位大家对话,为他们的出身感慨,为他们的结局惋惜。历史就是让我们回头看,虽然真相或许会相差万里,南辕北辙,但是结局无法掩饰

人生真的就是一场戏,生旦净末丑无序登场,有的人生寂静一生,有的人生波澜壮阔,有的人生沉沉浮浮,但是历史的洗刷清扫还是给我们指明了做人的方向。被歌颂者就是榜样,被臭骂者就是教训。但是谁能坚持秉性,始终如一,才是最考验人生修炼的关键。

当年明月在最后做了总结,坚持真理,即使一时被误解抛弃嘲讽,但是你的坚持终将影响历史对你的评语。所谓盖棺定论也。

中国人不信上帝,但是我们应该在心中自立神明,时刻指导和照耀自己,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被神明昭示,被后人抒写。人在做天在看,你的行为终将昭示你的结局!

五星推荐。一本被书名误导而延迟好多年才得以拜读的好书。每个年龄段都会读出自己的明朝故事。希望以后能再度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云课堂(www.e-laoshi.com)研究生,考研,本科大学,MBA,高考,成人自考,艺考,中专,技校,职业学校,高职,卫校录取分数,成绩查询,招生简章等信息

再来一篇
上一篇:知更鸟女孩经典段落(读知更鸟女孩有感1500) 下一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两百字(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六百字)
猜你喜欢